九泰故事--为“洗必泰”奉献青春的一代人
    日期:2022-05-25 17:29:56

    “九”寓意“长久”, “泰”祈求囯泰民安,在上世纪90年代,企业主导产品“洗必泰”系列恰好九个品种,而“洗必泰”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就是“锦州制药一厂”代名词,“九泰”因此而得名。

    在九泰老一辈中,有一批至今已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,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“洗必泰”,伴随着“洗必泰”的成长而成长……

    他们来了

    1968年的年终岁尾,锦州制药厂接受了一批来自沈阳药学院、南京化工学院、北京化工学校、大连化工学校等高校的49名应届毕业生,这是从1951年建厂至今70年来,一年内接收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次。这四所院校当时是化工部直属的院校,锦州制药厂是化工部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沈阳分公司直属的企业。锦州制药厂和北京医药研究院联合创新研发的广谱抗菌新药——“洗必泰”,当时在“备战备荒”的形势下,急需尽早上马。

    49名年轻的毕业生就是为洗必泰而来,响应“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”的号召,从校门迈入厂门,开始了极为重要的人生旅途。他们见证了“洗必泰”的设备安装——试生产——投产——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,为生产出国内独家的“洗必泰”原料药,为锦州制药厂原料药的规模化生产,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    在摇篮里成长

    那时的制药厂在“自力更生”思想的指导下,“洗必泰”原料药车间设施设备要靠厂子自己技术力量来安装。分配在动力车间的毕业生有钳工班的王明忠、于洪江、张祯民;管工的班陶志贵、孟沿东、韩圣和、李汉华;车工班宋承岱,他们参与了安装的全过程。后来又从其他车间调来了李明安、隋锡群、李茂贵等同志。

    1969年初,春寒料峭,“洗必泰”车间的安装工程启动了。以动力车间为主力军原料车间配合,首先进入了操作台的架设安装,他们跟着管工班、钳工班的师傅们学习下料、焊接,什么平焊、立焊、仰脸焊,这些技术在学校是没有接触过的。克服了种种困难,这些年轻人在干中学,在学中干。与此同时,还有完成动力车间泵房里的空压机、冷冻机、真空泵等设备的安装和调试。这些设备在当时的制药厂里算是大型设备,大家虚心地跟着钳工班的师傅们边干边学,把书本上的化工机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。随着工程的进展,炎热的夏季到来了。1969年的夏季,锦州遭遇了水灾,厂子里的水都过膝深,这时候,工程开始进入反应釜吊装安装阶段。没有起重设备,他们和钳工班的师傅们一起自制土设备,用人工半自动的方式把每个岗位的反应釜吊装就位,反应釜几乎都是内衬搪瓷的,在当时的药厂里也属大型设备。反应釜的搅拌减速机,联轴节等都是和师傅们一起画图、车制、安装到反应釜。接下来就是管路的连接安装,跟着管工班的师傅们下料,乙炔焊、电焊,一丝不苟精益求精。他们跟着钳工班班长李贺亭,管工班班长关金华、郑焕福、柏福祥等老工人们摸爬滚打,学技术,学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的精神,磨炼自己的意志。

    那时候为了赶进度,早日投产,星期天几乎不休息,平时根据进度需要加班是常态。没有加班费,没有奖金,当时的中专毕业生月薪30.50元,大学毕业生月薪45元。那时的干劲哪来的?想必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。

    在这里要特别描述一下王明忠,他毕业于大连化工学校化工机械专业,由于年龄比同学们大两岁再加上体格魁梧,送给他的外号叫“大块儿”。他工作起来不怕脏不怕累,哪里艰苦哪里有他的影子,和师傅们打成一片,虚心学习,早早地就能够独挡一面了,在钳工维修领域是一位佼佼者,他为后来的输液联动线、锅炉改造、动力设施的安装等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
    伴随着“洗必泰”原料药车间安装,毕业于大连化工学校化工机械专业的于中华、孙殿安、曲洪晨、王福瑞被分配在“洗必泰”车间泵房,操作车间的动力设备。当时厂里还特意送他们到东北制药总厂学习,回来后个个都是行家里手。分配到洗必泰车间各操作岗位的有南京化工学院的杨素明、陶钟、庞瑞、北京化工学校的王素玲、大连化工学校的窦旭春、张久如、邢新民、王盛吉等,负责洗必泰生产技术。王志远在市场开发中,对洗必泰的药理临床进行了学术研究和推广,为以后的制剂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。他们跟着万步云、高启祥、邱起财、杨维学、李广信等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学到了许许多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,学到了吃苦耐劳,无私奉献,精湛业务,直至受益终生。

    从试生产到正式投产,面对着三班倒,面对着对氯苯胺有毒原料,面对着反应过程中的有害气体,面对着产品下脚料铁泥的处理,面对着那时困难的生产环境……太多太多的面对都是从校门走向厂门的第一次。他们和师傅们打成一片,虚心学习,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着意志。

    后记

    后来,1968年毕业的这批学生,有的成长为药局局长,有的成长为药厂的厂级领导,还有的成长为药品专业的高级工程师,药品行业的技术专家,国家GMP认证检查员……,为我国的制药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这一切的一切都起步于锦州制药一厂这个摇篮,得益于这座社会大学校。

    毕业四十周年的2008年,毕业五十周年的2018年,这些1968年毕业来厂的同学们两次回到了九泰,在九泰的怀抱里,回顾当年挥洒的青春和汗水,找寻各自的成长路程,感受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。他们忘不了九泰,九泰也将永远铭记他们!